武装力量

Armed forces
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体育 > 武装力量 > 正文

    101岁“中国核司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逝世

    发布时间:2018-11-17 20:58:43   来源:人民网   

     

    t01506b5c9e2269ce29.jpg?size=550x870

    程开甲 资料图

           手机人民网11月17日电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核实,“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他的名字走入国家绝密档案

    t01336ea964d0b16722.jpg?size=437x600

    程开甲近照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2018年新年前夕,听到习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院士程开甲备受鼓舞。

           对于他所参与的事业来说,世界对中国的喝彩声,是从一声巨响开始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2017年7月28日,在人民军队迎来90岁生日之际,习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颁授给为那声东方巨响呕心沥血的杰出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院士。

           几天后,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句肺腑之言,一生为国铸盾,映照百年风云。

    t0114a6133f544a9ea7.jpg?size=400x286

                              程老在材料科学领域中进行着独具创新的研究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苦难岁月,程开甲边流亡边完成了大学学业。在浙江大学就读的四年中,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学校搬了7个地方,被称为“流亡中的大学”。中华之大,竟然没有一个求知青年安放课桌的地方。多年以后回忆起往日的一幕幕,那份悲愤和苦楚,程开甲仍刻骨铭心。

          1946年,程开甲来到英国求学,尝尽了被人瞧不起的滋味。有一次去海滩游泳,几个中国留学生刚下水,英国人就立即上岸,还指着他们说:“有一群人把这里的水弄脏了。”“看不到中华民族的出头之日,海外的华人心中都很闷、很苦。”他说。

          1949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程开甲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即使已经过去60多年,程开甲仍然能够清晰记起当年的每一个细节。

           “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苏格兰出差,看电影新闻片时,看到关于‘紫石英’号事件的报道。看到中国人毅然向入侵的英国军舰开炮,并将其击伤,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腰杆也挺得直直的。中国过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但现在开始变了。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t018a334c48c02a20ef.jpg?size=341x374

            20世纪70年代,程开甲在做任务前动员

            “紫石英”号事件,让程开甲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给家人、同学写信,询问国内情况。先他回国的同学胡济民告诉他:“国家有希望了。”那一刻,程开甲决定回国。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回国的行囊中,除了给夫人买的一件皮大衣外,全是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1952年,程开甲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程开甲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誓言:“一辈子跟着党,个人一切交给党。”回国后,程开甲被安排在南京大学工作。当时,南京大学的教授很少,学校把他当作归国高级知识分子,给他定为二级教授。但他在填表时,执意不要二级,只肯领三级的薪金,他说:“国家还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我这份薪金够用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开展金属物理研究,学校把初创任务交给程开甲。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程开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理论研究转入应用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

           1958年,根据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室,学校还是把创建任务交给程开甲。程开甲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1960年,一纸命令,把程开甲调入中国核武器研究所。从此,“程开甲”这个名字走入国家的绝密档案。1961年,正当程开甲在原子弹理论攻关上取得重大成绩之时,组织上又一次安排程开甲转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核试验技术。从此,程开甲进入人生旅途中的20年“罗布泊时间”。

           在罗布泊,程开甲参与组织指挥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在内的各种类型核试验30多次;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20年中,他带领团队利用历次核试验积累的数据,对核爆炸现象、核爆炸规律、核武器效应与防护等,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面对一次次组织安排、一次次调整研究领域,程开甲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回国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程开甲院士曾写下这样五句话:“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忍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

           这五句话,既是他一生创新攻关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自画像。走进程开甲院士的家,你很难把这里的主人,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获得者联系起来。

    t016df61c9e6e22c89d.jpg?size=300x205

            20世纪70年代,程开甲与妻子高耀珊在红山家门口的柳树边合影

            这里没有宽敞的客厅,没有豪华的家具,甚至没有一件能够吸引你眼球的饰物。离开戈壁滩后的程开甲,一直保持着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过着与书香为伴,简单、俭朴的生活。

           伟大的科学家是不求名利的。但真正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中央军委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习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颁授给这位杰出科学家……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国家元勋最后的举动,让人动容!

           实际上,在新中国近70年的生命里,有太多个“柯俊”、“程开甲”。他们栉风沐雨,却器宇轩昂的屹立于天地之间。

           在强军改革和万众创新的大潮中,人们越发清晰认识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是何等可贵,于是,我们再一次“认识”了他们——

           2017年4月5日,中科院力学所前一片肃穆,李佩教授与1968年逝世的丈夫、两弹元勋郭永怀合葬。郭永怀烈士当年因空难英年早逝,这对爱人天人相隔50年。听闻他们的故事,世人无不感佩郭先生以身许国的壮举和李先生跨越百年的庄严。

    t0162c866fe866a1c51.jpg?size=320x239

           在《出彩中国人》舞台上感动全场的高龄学霸艺术团,由一群老清华学子组成。他们当年填写分配志愿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外地。在1997年毕业40周年聚会时,全班同学把最核心的位置留给了一直在新疆偏远地区工作的孙勤梧。大家认为,“我们当年都曾经承诺,要为祖国奉献青春,奉献一辈子,只有孙勤梧一个人真正做到了。”

    t01ebaa219f0ef7573d.jpg?size=319x239

           “非著名科学家”于敏最令人称道的,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他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名字便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他后来敞开心扉:“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

    t01dedef3c4f3cfd6b3.jpg?size=320x232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因一双鞋意外成了“网红”。去年6月,白发苍苍的刘先林坐在高铁二等座上,赤脚穿旧鞋,仍笔耕不辍。照片经微博发布后,引发点赞无数,有网友直呼“又见扫地僧”。

    t013b7b26d12531421f.jpg?size=320x568

            此前,“扫地僧”指的是2015年去世的“布鞋院士”李小文,他因一张光脚穿着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的照片而迅速走红。在“扫地僧”院士们身上,人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深藏功与名的伟大人格。

    t01c833a8de577906a6.jpg?size=319x212

           在共和国这座大厦里,他们或梁或柱,或砖或瓦,为祖国奉献了所有。这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群体慢慢走进公共视野,很多人甚至第一次知道并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相似的经历证明,风华正茂时为理想信仰孜孜以求,垂暮之年自然收获一份让自己无愧、让别人赞叹的充实。

           大师之大,大在学术,大在德行,更大在精神。在中华文明的价值谱系中,家国情怀是一抹最亮眼的底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社会价值逻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逻辑,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处理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念引导。而愈是在国家民族发展的紧要关头,这种引导作用表现得愈是明显。

           “祖国的需要”就是最有力的号召,激励着他们到最为艰难困苦的地方去,寻找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契合点。他们的选择,实现了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让个人价值在国家进步中充分彰显。几十年来,在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领域里,始终都有一大批人在攀登、在努力、在奉献,科技报国、实干兴邦的精神信念没有丢,这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

           今天我们缅怀大师,意在纪念其历史功勋,但更多是致敬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更表达一种期盼,希望今人传承好这份精神遗产。固然每一代人身上都打着时代烙印,当代人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也表现出了极大不同,但那一代人对于公与私、义与利、内在与外在等人生选择题的答案,值得所有人去借鉴。因为,那是国家的脊梁。

             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军网、新民晚报、长安街知事
      (编辑 南方周刊)


    上一篇:海陆空盛筵:私人飞机进市场 黑豹装甲泛美机车强烈助阵(视频)
    下一篇:退伍老兵“盛装”出席女儿婚礼,却被宾客嘲讽,来了一人宾客愣了